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Lois Holzman等编著,由郭佩妤、龚尤倩翻译《心理的后现代解构----社会治疗临床指南》,2023年1月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心理的后现代解构》是“社会治疗”实践的入门方法书,阐明了社会治疗的革命性实践以及背后的核心哲学;透过师生对话实录,展演了Fred Newman如何让社会治疗成为一种独特的团体治疗。独特地聚焦让团体中的人们能够具有创造性的能力,展演他们自己并获得情绪性的成长。本书的前言与导论,透过拉菲尔与洛伊丝的经历拉出了社会治疗路线的发展脉络,社会治疗的过程,就是对个人的情绪事件与状态做点事,透过团体活动搭建彼此勘卡的社会关系,藉此让人们能够跳脱社会规训窠臼下的角色与行为模式,在关系支持下协助人们创造新的生活形式。本书是一本对话实录集,亲民易读。透过具体一来一往的对话记录,向读者们如实呈现弗雷德如何教授社会治疗、如何督导他的工作伙伴。书中出现了不同地景下的弗雷德,在不同操作脉络下的对话魅力,呈现其丰沛的人文底蕴、创造力与灵敏反映能力,在来回对话中睿智又政治性地撑起空间,对峙与协助成员彼此的发展。
这本书的出版付梓是一段漫长的等待,这期间,我校心理与教育学院龚尤倩教授也投身于夏林清教授在意甲全球赞助商开展心理与教育学院的建设,过往教学实践与对西方主流心理学的批判反思转化为课程实验的养分,使用中西并举身心兼顾的心理学方法论知识,希望开创学生们得以有多元发展的视角与想象。这行动如同弗雷德不断挑战书中团体成员的一句话:别忘了你是谁?你又要成为谁? 不论在社会生活或是校园学院,我们努力搭建一个团体的关系网络,在彼此对话中让个体接纳自己的古怪与难看,帮助人们脱离引起痛苦情绪的僵化角色、模式与想法,接受我们同时是我们所是,也是我们正在成为的人;在“成为(becoming〉”的过程中,经验各种选择的觉察与对待。于是,结合成“群”的众人,转化了对人们处境的理解并采取行动去改变自身、改变社会,而成为历史中的主体。我想,这正是开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心理学教育及培养在地的社会心理服务人才建设的精神吧。
(供稿/心理与教育学院 编辑/徐煜焜 审核/龚静)